14種QC工具一次看

品質管理的3個要點:

  1. 不能只重視成品的檢查,而是必須落實到生產的每個環節。
  2. ISO 9000系列有7項品管原則:以客為尊、領導統御、全員投入、過程方法、持續改善、決策有據、關係管理。
  3. 品管常用工具分為老7種與新7種,老7種適合事後數據分析,新7種更強調事前規畫。

品質管理有多重要?

1950年代的豐田汽車,市場需求大增,最簡單的應對之道就是擴張生產線。但是產量大增的同時,未經品管篩選就出廠的產品卻毛病一堆,大量車主要求退款,最後雖然靠著政府介入大事化小,但卻也使豐田學會了品管的重要。

豐田求助美國品管專家威廉 ‧ 戴明(William Deming)並活用PDCA(Plan, Do, Check, Act.)的品管制度。不過到了1980 年代,日本、德國的「優質」產品開始的大受歡迎後,美國才普遍認可品管的重要。

對現今的公司企業來說,品質管理已經是必要條件,用沒多久就壞的產品,不但妨害商譽,還會增加營運成本。

ISO 9000系列的品質管理規範

說到「品質管理」(Quality Control,QC),就不能不提國際標準化組織(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,ISO)的規範體系,常聽到的ISO 14000環境管理規範、ISO 22000食品安全規範、ISO 31000 風險管理規範,其實都源自於ISO 9000的品質管理規範。

ISO 9000系列是5個國際品管體系規範的總稱,包括ISO 9000、ISO 9001、ISO 9002、ISO 9003、ISO 9004,透過健全品管體系,協助公司的產品與服務符合客戶與股東的期待。另外ISO 9000各項規範還會依環境變遷而修訂,最新版本為ISO 9000: 2015系列。

不過,ISO本身不發證書,而是由第三方機構審核通過後發給認證。ISO規定不是每個國家都必須遵守,但卻是國際間最獲肯定的品管標準。台灣的廠商除了可以申請ISO 9000系列認證,也可以申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推動的CNS 12680認證。

ISO 9000系列的7項品管原則

1.以客為尊(Customer Focus):產品要符合、甚至超過客戶期待。

2.領導統御(Leadership):大大小小的主管方向一致,協力達成品質要求的目標。

3.全員投入(Engagement of People):員工有足夠的能力、權力和投入度實現企業價值。

4.過程方法(Process Approach):全體皆了解生產流程,使產品品質穩定、控制誤差。

5.持續改善(Improvement):企業的成功來自於對持續改良的堅持。

6.決策有據(Evidenced-based Decision Making):實事求是的決策。

7.關係管理(Relationship Management):要持續品管成功,須與供應商等利害關係人都保持良好關係。

品質管理工具:老7種與新7種

一般稱為老7種的品管工具,不代表他們過時落伍了,只是出現的時間早。老7種最常用於數據分析,在檢查除錯上更為有效:包含因果圖、管制圖、直方圖、檢查表、帕雷托圖、散佈圖和層別法。

・因果圖:又稱魚骨圖或石川圖,可以看出導致問題的各種原因。

fig:

・帕雷托圖:左側縱軸表示頻率,右側縱軸顯示累計的百分比頻率,橫坐標指出影響品質的因素,可以發現影響品質的最重要原因。

fig:

・散佈圖:呈現兩個變數間彼此的是正相關、負相關,或零相關。

fig:

新7種則能更提早在「計畫」階段就洞察問題,方法包含關聯圖、KJ法、系統圖、矩陣圖、決策矩陣、PDPC法、活動網。

・關聯圖:問題與必要因素的因果關係,以箭頭表示。 fig:

・KJ法(親和圖):原本看似無關的數據與資訊,以其親和性分類,親和的定義為相似、相近或相同的性質。

fig:

・PDPC法:過程決策計畫圖(Process Decision Program Chart),將大目標以樹狀圖拆解各個達成方法,並加入風險因素,以便在第一方法失誤時修正或改用其他方法。

fig:

品質管理的案例與挑戰

回到一開頭的豐田汽車,他們請來品管專家戴明後,先是推演出「計畫(Plan)、執行(Do)、查核(Check)、行動(Act)」,也就是「PDCA 循環」。戴明之後才把 PDCA 改成PDSA,S意謂 study。

戴明的另一個貢獻是,指出豐田過去的品管太過重視成品的檢驗,但是檢驗只能挑出不好的產品,對於生產過程的良化沒有幫助,不好的產品就是浪費,因此品管不能只在出廠前,還要落實到設計、進料、製造等等階段,這些階段的品管夠好,成品的品質自然就好。

當然,豐田與戴明的改革不是沒有碰到障礙,例如老員工會主張「以前辦法很成功啊」,而對新方法興趣缺缺。主管如果只用KPI(關鍵績效指標)當成唯一標準,員工的抗拒心會更強。

想做好品質管理的關鍵是,用溝通與制度建立共識——

不斷改善生產方式,才能挑戰未來世界。

如此員工都覺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,自然就會自動自發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。